|
请问你们家的吞金兽多大了?你是怎么给他/她发零花钱的?
一是随意发放?没有固定金额,想起来就给一点,忙起来就忘了,心情好的时候多给点,心情不好就少给点?
二是固定周期和金额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一周给10块钱,或者每天5块钱。
三是说劳动报酬法。这种方式在欧美国家比较流行,孩子帮忙做家务,扫地洗碗除草坪,给不同金额的零花钱。
您是哪一种呢?
第一种,没有计划和规划的发零花钱,让孩子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更不会对自己的零花钱形成计划和规划,要么全部存着不花当守财奴,要么拿到就花当月光族,不够花了就去找家长苦恼要钱。
第二种,家长操作起来相对便利,但弊端也比较明显,就是容易让孩子变得“不劳而获”。孩子不需要通过任何努力就可以定期领到零花钱,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是不劳而获的,所以花起钱来自然不懂珍惜。
第三种,劳动报酬法不适合我们的文化,比如你上班辛苦一天回家,孩子帮你锤背之前,先伸出手问你要钱“10块钱“,你是觉得这个孩子很有金钱思维,还是觉得太功利化而不能接受呢。这个情况同事之前就分享过,他家里上二年级的小朋友知道其他同学劳动赚零花钱以后,就开始和她爸爸商量,在家里倒垃圾多少钱,被我同事给拒绝了,同事给小孩子说这些是你应该做的分内事情balabla。
我们人做事情有三种驱动力,一种是生存驱
动,渴了喝水饿了吃饭;一种是外驱力,指的是以金钱、利益等诱惑为做事的动力;还有一种是内驱力,是以责任、兴趣、爱心等为
做事的动力。通过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把一件原本是内驱力驱动的事情改为用外驱力来驱动,外驱力就会替代内驱力成为人做这件事
情的动力,而且很难逆转回来。帮父母分担家务、帮长辈捶背捶腿这些事情原本是可以通过家长引导,让孩子产生爱与责任的内驱力从而进行不计报酬的孝顺行为。但是家长对这些行为明码标价,就是在把它们和外驱力直接挂
钩,长此以往,钱一旦给少了,或者不够用了,孩子就会失去动力,怎么叫也叫不动了。
那么怎么发零花钱呢?
第一种,有酬劳动法,就是用本来就会产生价值的劳动或本来就需要花钱请别人做的事情,来给孩子工作并获取报酬,比如让孩子收集家里的旧废报纸、杂志、书籍、饮料瓶等去卖钱;平时家长去市场买东西时,孩子可以帮忙讨价还价,省下来的钱拿出部分来奖励孩子;让孩子收集一些优惠券,用购物省下来的钱奖励孩子;或是把平时请钟点工来做的家务,安排一部分让孩子做,相应地给一点工资等等。
第二种,劳动积分法。这种方法是在劳动报酬法的基础上,把报酬改为积分,也就是把劳动赚取金钱的路径变为劳动赚取积分再兑换金钱的路径,切记一定要引入“随机性”打乱积分和金钱的兑换关系,不然孩子机灵鬼也会挑肥拣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