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商务部研究院正在酝酿制定《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与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计划年底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于明年正式推广。到时《标准》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与认证的“国家级”标准。(11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众所周知,金融行业本来就具有高风险的属性,但是,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却明显缺乏较强的风控能力,加上平台信息不透明,投资人很难观察到经营者的实力和潜在的道德风险。因此,投资人受损事件屡有发生。这也是各方呼唤《标准》出台的真正原因,即通过制定科学的标准,使互联网金融行业严格遵守行业规则,避免平台陷进经营危机,同时以信息公开透明的方式,为投资人提供权威的参考。
其实,此前已经有不少信用评价中介机构尝试着破解互联网金融机构评级和认证。但是,由于这些机构本身缺乏客观的信息采集渠道,专业水平也难以服众,而且,部分中介趁机浑水摸鱼,只要互联网金融平台愿意给钱,不管平台危险性如何,都会颁发相应的荣誉,使投资人信以为真,最终蒙受不法平台损害,从而给信用评级行业造成了不良的信誉影响。如今,商务部出面开展评级,无疑将使互联网金融行业有效破解认证缺乏权威性的难题。
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评级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更为科学有效呢?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管理模式,最好按照银行、保险和证券三个行业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较有针对性的评级机制和标准,就像证券行业将证券公司分为5大类11级,投资人在选择合作机构时,就比较容易结合自身的投资需求,选择到比较适合的机构。互联网平台最好也参照类似的规范,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评判标准。但是,不管哪一类平台,评价标准都应该结合以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建立起更为有助于防范平台风险的机制。
总之,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评级的重点应该放在防范和化解风险,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来源:长江日报 文/余汉托) |
|